風雨橋(wind and rain bridge)是侗族非常出名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壹。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在風情濃郁的少數民族地區,隨處可見別具壹格、特色鮮明的風雨橋,它們和青山綠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融為壹體,組成了壹幅幅秀美的風俗畫卷。
風雨橋還有另外壹個好聽的稱呼,因其多姿多彩、色彩斑斕、古香古色,裝飾有大量彩繪,描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橋壁、橋柱、橋枋上或雕或畫有雄獅、蝙蝠、鳳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形象詼諧灑脫,栩栩如生,所以也稱為花橋。
结构特征
風雨橋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築成,靠鑿榫銜接。橋面鋪板,兩旁設置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龍。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
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壹釘壹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
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擡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遊廊宛如長龍。遊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
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
整座建築不用壹釘壹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壹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美丽传说
風雨橋既方便行人過往歇腳,也是迎賓的重要場所,被譽為侗族建築“三寶”之壹。但是,這不止是侗族的獨門絕技,也是苗、壯、瑤等民族引以為豪的壹種交通平臺和娛樂場地,是民族建築物的瑰寶和奇葩。
相傳,在古老的時候,侗家住在半山坡上。有壹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寨裏有個小後生,名叫布卡,娶了壹位妻子,名叫培冠。
他們夫妻十分恩愛,常常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壹個挑柴,壹個擔草;壹個扛鋤,壹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培冠長得非常漂亮,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裏的魚兒也羨慕得躍出水面來偷看。
壹天早晨,河水突然猛往上漲。布卡夫婦急著去幹活,也顧不得這些了,壹同往寨前大河灣的小木橋走去。
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央,忽然壹陣大風刮來,刮得布卡睜不開眼,妻子“哎呀”壹聲跌進水裏。布卡睜開眼壹看,不見妻子,知道被刮下河去了,就壹頭栽進水裏,潛到河底。
可是,來回尋找了好幾次,卻壹直不見妻子的影子。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跑來幫他,找了半天工夫,還是找不到他的妻子。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原來河灣深處有只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巖洞裏去了。
上面人們心急如焚,下面形勢萬分緊急。
壹下子,螃蟹精變成了壹個英俊瀟灑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它壹個巴掌,它便馬上露出兇相來威逼培冠。
培冠大哭大罵,哭罵聲在水底壹陣陣傳到上遊的壹條花龍耳裏。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裏有壹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往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往右看,浪往右沖,右邊岸裂。小木橋早已被波濤卷得無影無蹤。
眾人膽戰心驚!
花龍來到布卡所在的沙灘邊,龍頭連點幾下之後,浪濤就平靜了。隨後,花龍在水面打了壹個圈,向河底沖去。
頓時,河底骨碌骨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壹個接壹個飛轉不停。接著,從水裏冒出壹股黑煙,升到半空中化作壹團烏雲。
花龍也緊追沖上半空,翻騰著身子,把黑雲壓了下來,終於壓得它現出了原形。哪曾想,是壹只鼓樓頂那麽大的黑螃蟹。
螃蟹慌慌張張逃跑,爬上崖壁三丈高。花龍在水裏翻個跟鬥,龍尾壹擺,又把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接二連三幾次三番,把螃蟹弄得精疲力盡,搖搖晃晃地爬向竹林,想借竹林擋住花龍。
花龍壹躍騰空,張口噴水,噴得竹林壹片片倒塌下去,螃蟹又跌進了河中。花龍追進水底,浪濤翻騰著便順河而下,再也看不見螃蟹露面了……
後來,在離河灣不遠處露出壹塊螃蟹形狀的黑色大石頭,據說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大石頭,後人稱為螃蟹石。
等到風平浪靜後,聽到對面河灘上傳來女人的呼喚聲。布卡壹看,正是自己的妻子,便叫上幾個人壹起遊水過去。
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遊飛回去了,還不時回身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壹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
於是,為了感激花龍的救命之恩,布卡發動鄉親們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長在。
大木橋建成後,又舉行慶賀典禮,大家奏蘆笙、唱耶歌,人山人海,非常熱鬧。此時,天空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丈。眾人細看,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
因此,後人就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做花橋,又因橋上能遮風避雨,故而俗稱風雨橋。
代表性风雨桥
據有關部門統計,風雨橋尤以廣西三江、龍勝,湖南通道、漵浦,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為最。這些地區共有風雨橋330余座,僅黎平肇興附近的河溪上就有5座風格各異的風雨橋,而漵浦縣龍潭壹帶的鄉鎮,幾乎每壹個鄉鎮都有壹座風雨橋,有的則有多座。
芷江龙津桥
橫跨在芷江縣城舞水河兩岸,自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名僧寬雲帶頭捐建建成起,幾經圯毀,多次修復,歷經滄桑400余年,壹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壹橋”。
該橋不算長,只有57.7米,寬4.2米,等分成21廊間。但是做工精細,風韻獨存。橋身為重檐長廊,分設三座橋亭,兩端各設壹座橋門。橋門為重檐歇山頂,屋脊和檐角泥塑龍、鳳、雞等動物。橋亭檐角飾獅、鳳、卷草等,起翹高挑,雕塑精致,曲線優美。整座橋彩繪各式各樣的花草魚蟲,橋廊柱、枋塗刷了油漆,雕梁畫棟,五彩繽紛,艷麗多姿。
靖州江东桥
靖州江東橋由曾經的交通要道江東大橋改建而成。原江東大橋位於靖州城郊,橫跨渠江,建於上世紀70年代,長179.45米,寬8.8米。隨著交通的發展,該縣重新修建了壹座更為氣派的大橋,所以在2017年5月1日開工把此橋改建成風雨橋了,只過人不通車,專供市民休閑娛樂。
改建後的江東風雨橋,全長 176.6米,寬13米,橋面以上采用全木結構,主鼓樓共11層、高20.8米。整座橋以鼓樓為中心,另外還有六個亭樓對稱依次排開,以橋廊連接,氣勢恢宏,異常壯觀!
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始建於1920年,現橋為1985年按原貌重修,是風雨橋的傑出代表和民族建築的集大成者。橋上建有5座塔閣式橋亭和19間橋廊,樓閣層層向上,檐翼欲飛,橋、亭、廊三者渾然壹體,宛如壹座長廊式高層樓閣。
據記載,程陽風雨橋以其精湛的建築技藝、雄偉壯觀的造型聞名於世,與中國的石拱趙州橋、鐵索瀘定橋及羅馬尼亞諾娃沃橋齊名,為世界四座歷史名橋之壹,這在世界建築史上都是壹個奇跡。郭沫若為之題寫“程陽橋”匾名,並賦詩贊美。
长沙藏缘情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一直专注于古建筑设计施工工作,我们拥有专业的项目运作团队,设计团队会根据每一位客户的场地和需求量身打造全面细化的施工方案,精致出图,按图核价。同时,我们下辖木雕厂,全称参与项目所需木结构的生产和研发,我们的目的是提供从规划设计到生产施工,再到安装维护一条龙服务。公司成立十多年来,参与了大量的古建庙宇、祠堂,仿古四合院、亭台楼阁以及其他古镇、古街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创作工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古建设计和施工经验。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一直深受老客户的推崇和信赖。
中式古建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更是一种匠心的传承,您的信赖是我们的荣幸,传承古韵,让我们的国粹重新焕发文化的光辉,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版权所有:http://www.ihuiye.com(藏缘情)转载请注明出处